《征信业管理条例》颁布十周年|谨防“征信修复”骗局
时间:2023-04-21 16:36:57  
来源:中国网 

  2013年3月15日,《征信业管理条例》(以下简称“《条例》”)正式试行,十年来,该条例对保障征信业规范有序发展、保护人民群众征信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当前,社会上一些机构或个人打着“征信修复”“ 征信洗白”等旗号,大肆宣传可删除信用报告中不良信息,误导公众委托其代理维权,从中牟利。这种行为不仅无法删除准确无误的不良信息,还存在信息泄露、资金损失、涉嫌违法等风险,信用信息修复不是“征信修复”,切莫听信自媒体账号和不法分子发布的“征信修复”等虚假宣传,损害自身合法权益。

  特别提醒:通过正规渠道依法理性维权,谨防“征信修复”骗局。

  通过正规渠道依法理性维权

  《条例》第二十五条规定,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、保存、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、遗漏的,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,要求更正。

  《条例》第二十六条规定,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、信息使用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,可以向所在地的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派出机构投诉。

  特别提醒:正规渠道进行的征信异议和投诉不收取任何费用。

  正确认识“征信修复”风险

  一、准确无误的信用记录无法删除《条例》规定,“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,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;超过5年的,应当予以删除”。无论是征信机构还是商业银行等信息提供者,均无权随意修改、删除信用报告中展示无误的不良信息,一旦发现违规修改或删除的行为,将依法进行责任追究或予以行政处罚。

  二、“征信修复”实则借机牟利,国家发改委出台的《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(试行)》(以下简称“《办法》”)中,‘信用信息修复’是指企业因本身失信行为遭受行政处罚后,及时对失信行为进行纠正,相关机构对其信用信息开展修复管理,‘信用信息修复’不适用征信报告,征信领域不存在‘征信修复’的说法,社会上关于个人征信可以修复的说法属于虚假宣传,实质是利用公众删除不良信用记录的迫切心理,以承诺删除不良信息为由,收取高额服务费用后失联,不仅不能删除展示无误的不良信用记录,还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。

  三、“征信修复”在风险征信修复代理机构或个人通常要求提供个人身份证件、联系方式、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,存在个人信息被恶意使用、泄露或买卖的风险,危害人身及财产安全;甚至教唆公众通过程造虚假事实、伪造虚假材料,以“非恶意逾期”或“不可抗力”等理由试图达到“征信修复”目的,可能存在违法行为。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点:

  1、“征信修复”职业代理人教唆个人捏造不实理由,甚至伪造证件、运用虚假材料,或者恶意投诉相关金融机构以图修改不良信息,修改失败后不退款或失联。

  2、部分机构或个人以征信市场需求量大,有前景为由,诱导用代理、加盟方式办理“征信修复”业务,以此骗取代理、加盟费用。

  3、部分机构或个人以培养“征信修复”专业人才为口号,谎称教授征信修复技巧或提供征信修复师考证服务,实则骗取高额费用或个人信息

  4、部分机构或个人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个人信息后,冒充金融机构工作人员,声称当事人曾注册、办理过贷款,如不注销或还清所欠贷款将影响征信记录,诱导当事人转账汇款以骗取资金。

  5、冒充客服,告知账户出现异常,若不及时注销账户会影响个人征信,指导当事人在假网站、假平台操作后盗用个人信息申请网贷以骗取资金。

  特别提示:作为消费者不能抱有侥幸心理,如果为了“修复”不良信息,轻信这类“征信修复”业务,伪造国家机关公文、印章、公安机关立案文书、银行流水、住院证明,编造不可抗力事件等,进行恶意投诉,轻则导致自身财产损失,重则可能涉嫌犯罪。

  所谓“征信修复”,本身是不合规的,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业务不适用于《办法》,征信业务及其活动适用的法律依据为《征信业管理条例》,如果以“征信修复”为产业谋取不正当利益,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。

  案例:因信用报告有多笔信用卡逾期还款记录,张某轻信“征信修复”广告,找到代理中介,并支付了1.68万元服务费。中介伪造了公安局印章和证明文书供当事人前往银行处理逾期记录,被该银行信用卡中心员工识破后报警。违法团伙成员因犯伪造及买卖国家机关公文罪、伪造事业单位印章罪,均被判处有期徒刑和罚金。

  关注关爱自身信用记录社会公众应关注自身信用记录,一旦发现逾期应及时还款补救,持续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。(通讯员 易敏)

  1、理性消费,量入为出,不过度负债

  2、提高信用意识,按时足额还款

  3、如实填报联系方式,接收还款提醒,逾期告知

  4、重要证件不外借,避免被冒名贷款

  5、定期查询信用报告,及时核查、纠正错误信息




 


    免责声明:本文系转载自网络,发布本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,另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站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投资理财需谨慎,切勿轻信投资承诺,本站与任何网上投资行为无关。

中国财经网 : www.fecn.net    责任编辑 : 26
【已有 0 位网友发表看法,点击查看>>
相关新闻
发帖
已有 0 条 跟帖
还没有账号,马上 注册>>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的看法,不代表中国财经网立场。
新闻评论排行
新闻图片推荐
新闻24小时点击排行榜
专题
中国财经网-环球经济网门户版权所有 ©2010-2021  北京市公安局国际联网备案号:11010802036341  
ZongABC01 Powered by fecn inc